<dl id="p7l13"><font id="p7l13"><noframes id="p7l13"><form id="p7l13"></form>
    <sub id="p7l13"></sub>

      <meter id="p7l13"></meter>
      <video id="p7l13"></video>

      <span id="p7l13"></span>

          <em id="p7l13"><big id="p7l13"></big></em>
          首頁 > 教學教研 > 課題研究
          頭條新聞
          最新新聞
          課題研究

          唐江澎 | 教師的專業角色與專業修為

          日期:2021-10-12 09:51作者:唐江澎文章來源:教育思想網點擊數:1398次

          唐江澎,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

          角色定位——

          教學活動中我們應成為什么樣的人?

          翻出10年前的一篇舊作,和大家討論有關教師專業的兩個話題。


          一是從教師專業角色的定位方面討論:在教學活動中,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?


          我國教育傳統的話語中,韓愈“傳道授業解惑”的界說與概括,影響甚廣,似乎也難以超越。如果以教師角色分析,不難發現韓愈論斷所假定的前提,是教師處于師生關系的“尊者”地位,在教學活動中扮演“真理輸出方”的角色。學生欲得之“道”由師來“傳”,欲學之“業”由師來“授”,不明之“惑”由師來“解”。


          這種角色定位,其實在荀子那里已經濫觴,“師者,所以正禮也”,所以老師一定是“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”(《荀子·修身》)。


          在荀子看來,“可以為師”的重要條件,甚至不是孔子所謂“博學”而是“尊嚴而憚”(《荀子·致士》),也就是有尊嚴令人敬畏。


          那么,學生呢?“師云而云,則是知若師也”(《荀子·修身》),老師怎么教導我就怎么說,這就可以達到“若師”的境界,達到“若師”境界,“則是圣人也”(《荀子·修身》);反過來說如果“言而不稱師”,那就“謂之畔”,這樣的“畔”(同“叛”)者,不要說“明君不內”不用你,就是走在路途之上也不會有人搭理你,“朝士大夫遇諸涂不與言”(《荀子·大略》)。


          其實不只我國如此,根據奧茲門和克萊威爾的分析,在整個東方思想和教育哲學話語內,“教師在學生的生活中占據中心的地位,并且,因為他能夠傳授智慧而受到尊重”。而形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,是東方教育的內容中都有自己推崇的經書。大多數情況下,這些經義的準確闡釋都要依靠先知的教師。這樣,教師也就容易被當作真理的代言人。


          讓我們的視線到西方教育哲學領域穿行,快速掃描一下關于教師角色的定位。


          在以柏拉圖、康德為代表的理念論教育哲學那里,他們強調教育最重要的事情是獲得真理,讓學生踏上啟蒙之路。理念論強調:


          “教師不僅應理解學習的不同階段,而且要保持對學習終極目的的經常性關心”;“教師的職責是激勵學生提出問題,并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”;教師要“幫助學生選擇重要的材料,使他們滿懷盡可能深入思考的希望”。


          在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那里,他們強調教育是一種生活需要,教育使人們自我更新,使他們能夠面對與環境互動時所遇到的問題。實用主義憂心學校教育“遠離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,因此,應該時常關注它與生活經驗的適當聯系,這就使教師的角色變得極其重要”;“教師應激發兒童按照天性進行學習,捕捉并利用已經存在的學習動機”;“實用主義哲學家相信,教師應該是知識淵博的向導,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,而不是訓練學生掌握學科內容的‘監工’”。


          在《民主主義與與教育》一書中,杜威認為,教師的主要職責是營造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,激發學生智力和情感的成長。


          在寫出廣為流傳的《學校敢于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嗎》一書的康茨等改造主義哲學家那里,教育被看作是“籌備未來的唯一理智方式”,教師角色也因此被定位為“教育者”兼“社會活動家”。教師“應將教育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手段”,“能夠緊跟時代步伐”,“能親自并深刻關注社會問題,并有勇氣對此付出實際行動”。按照他們的觀點,“教師要告知他人問題的性質和程度,如砍伐雨林或炸毀珊瑚礁等問題”等等。


          雅斯貝爾斯也曾對人類的三種教育方法進行了深刻的剖析。他指出,第一種方法是訓練,它與訓練動物相似,這時人就成為純粹的客體;第二種方法是教育,人便處在相對開放的交往中;第三種方法是存在之交往,“人將自己與他人的命運相連,處于一種身心敞放、相互完全平等的關系中”。因此,他認為“訓練是一種心靈隔離的活動;教育則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、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;而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(我與你)的對話與敞亮,這種我與你的關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”。


          據此,雅斯貝爾斯提出了關于教育的著名定義:“所謂教育,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(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),包括知識內容的傳遞、生命內涵的領悟、意志行為的規范,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,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,使他們自由地生成,并啟迪其自有天性?!?/strong>


          雅斯貝爾斯精辟的論述為現代教學論師生關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,讓我們在哲學的背景下思考對話敞現、平等交往的教育價值,也讓我們在更廣的視野內重新審視并正確定位我們的專業角色。這應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角色定位,而是在教育活動中關乎道德與尊嚴、具有人性的倫理原則!


          有了上述綜述,應該可以明確,教師首先應成為“人師”,“要成為大先生,做學生為學、為事、為人的示范,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”!以人為本,承擔“培根鑄魂、啟智潤心”的使命,在專業視界中應盡可能摒棄功利主義而始終大寫著“人”字!


          記著這樣的告誡:


          ——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。

          ——人們應警惕最極端的傾向,即控制變成了人對人行為的約束而使教育的愛落空。

          ——對話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。

          專業修為——

          教學活動中應有怎樣的素養與能力?

          第二個話題有關教師的專業修為。佛學中的修為既指修煉的過程,也指修煉之后達到的境界,能心無旁騖,自有定力,學會適應。教師的修為亦是如此,是教師專業發展中素養與能力的綜合體現。我以為,教師修為的途徑與境界在于學會反思并成為具有反思品質的人。


          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曾說過一段有趣的繞口令:不會反思的人其實不是人,偶爾反思的人不過是凡人,持續反思的人應該是專業人士,持續反思一個問題的人可以成為專家。


          波斯納有句名言:經驗+反思=成長。有著豐富教育經歷的教師,借助于深刻領悟了的理論背景,反思教育實踐的問題,進而做出理論選擇,完成奧斯特曼所說的由“具體經驗”到“抽象的重新概括”這樣一種升華,這是教師專業修為的重要方法,也是專業成長的明顯標志。


          如何反思?王建軍博士曾引“照鏡子”作喻,簡潔明了、形象生動。這里借著博士的思路,分作四層,鋪陳開去細加闡說,博粲之余,以期對專業修為有所感悟。


          1. 反思要有強烈的動機。


          在候機廳、在地鐵,面對那些旁若無人、對鏡補妝的女士,總肅然起敬,感嘆不已!她們時時在意、步步留心,哪怕只有片刻機會,也會拿出隨身攜帶的專業工具——“鏡子”,立即開始一次專業活動——“照鏡子”。別人是否關注她、欣賞她,并不重要;重要的是她們心底對美有著強烈的追求和近乎苛刻的守護,也正因為這種強烈而持久的動機驅使,才讓反思修為無處不在,才讓反思修為成為生活的常態。


          這絕非笑談,無妨想想,反思需要持續的動機,反思應該是專業修為的一種境界。用崔允漷教授的理論解說,專業發展首先要有專業精神,要有“愿持”的信念與定力。


          2. 反思要有心中的標準。


          什么是美?怎樣不美?照鏡子者都會有自己的標準,沒有標準怎么去照鏡子?有時候,左看右照仍拿不定主意,甚至要問評于人,其實是心里標準的動搖。


          同理可見,人們要反思,就必須對教育教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形成自己的價值評價標準,明確什么是應該追求的,什么是好的。認定“分”是標準,那考試的高分就是優秀;認定“教”是標準,那講得精彩就是出色;認定“學”是標準,那學生的變化才有價值。


          標準從哪里來?問問照鏡子的女士們就可知道大概:從街上的流行時尚觀察總結出來的,這是借鑒一途;從書本上翻閱學習來的,這是學習一途;還有從別人夸贊中得出的,這是同行評價一途。但不論有多少途徑,成熟而理性的照鏡者,審美的標準一定來自對鏡反思的“悟得”,更深一層看是來自于堅守的專業倫理。


          我認為,內心堅定的標準的形成,一定與教育價值的追問有關。有什么樣的價值觀,就有什么樣的標準。


          3. 反思要有客觀參照物。


          以銅為鏡,銅就是參照物;池水照面,水也是參照物。我們的反思也應該有個比較客觀的參照物吧,會是什么呢?反思課堂教學,可以回放錄像,錄像就是“鏡子”;在缺少錄像的時代,我的選擇是積累“教歷”,撰寫教育理解的文章,以記錄專業發展的心路。


          從專業的角度看,反思其實需要基于證據。在教育活動中力求獲取客觀的證據,對著證據來反思,就會避免空想或臆斷。


          4. 反思要有改進的行為。


          補一下妝,撩一縷發,哪怕是牽牽衣襟,這些都是改進的舉措、完善的行為。反思必須落實于后續的行動,這樣才能收到應有的價值與效果。照了半晌,一任首如飛蓬,恐怕算不得反思修為了。


          修為是一種持續的專業行為,不可能一蹴而就;時時反思,時時修為,才能達到氣定神閑的專業境界,達到“有扎實學識”的要求。有一句話激勵了我許多年,教師應該成為在具體學科領域有專業信仰與專業追求的學者,與大家共勉。

          關注一中官方微信

          地址:上海路南側、獅城公園以南、河北工專以北、迎賓大道以西 市內公交車16路直達
          博川網絡提供網站建設及技術支持
          版權所有 滄州第一中學 Copyright © 2007 免責聲明
          冀ICP備19016029號-2 滄公備13090302000291

          本網由:滄州市第一中學文宣處主辦

          久拍国产在线观看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幻女free性欧洲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播放 香蕉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日本有码在线中文字幕

            <dl id="p7l13"><font id="p7l13"><noframes id="p7l13"><form id="p7l13"></form>
            <sub id="p7l13"></sub>

              <meter id="p7l13"></meter>
              <video id="p7l13"></video>

              <span id="p7l13"></span>

                  <em id="p7l13"><big id="p7l13"></big></em>